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 宗旨-主愛人 尊重生命
::: 字體字級:  較小字體   預設字體   較大字體
捷徑位置:首頁 >> 訊息專區 >> 衛教資訊
:::
衛教資訊
 
衛教資訊內容
標  題

社交技巧 從小發展有方法 / 陳思樺 職能治療師

張貼日期
2019-04-03
張貼單位
復健科
內  容

 小朋友在幼稚園或學校受到欺負、沒有朋友、只能自己一個人玩,不知道如何與他人相處,甚至出現口角及肢體衝突,往往讓家長不知如何是好。

 人是群居動物,不可能獨自生活,孩子也每天都會接觸不同的人,包括家人、鄰居、老師、同學及陌生人,這些與他人相處、學習溝通及互動的過程,即所謂的社交技巧。在這些過程中,孩子會從中學習認識自己、發展自我的行為、處理內在情緒及建立人際關係,因此對未來的心理發展及社會適應非常重要。
兒童社交發展的歷程,簡單介紹如下:
● 嬰兒時期:寶寶即會辨認氣味、熟悉的音頻、面孔光影的變化,而出現表情反應、眼睛的追視等回應。
● 六個月嬰兒:會對熟悉的人產生依附,看到陌生人會感到焦慮及恐懼。
● 一歲嬰兒:開始喜歡與人接觸,模仿他人動作、語言或遊戲內容,並進一步認識自己身體各部位的名稱,探索自己與家人的關係。
● 兩歲幼兒:能用簡單的語言與人溝通,學會基本社交禮儀(說謝謝、bye-bye等)及分辨不同情境與角色,但這個階段孩子自我意識提高,雖然知道基本規則,卻很難遵守,會開始說不,但其實是試探性的詢問可
以不要嗎。
● 三至四歲孩童:更了解自己的能力與角色,會用說話表達自我情緒,而非哭鬧,且願意遵守規矩,但仍需要他人的提醒與協助。
● 四歲孩童:能好好遵守規則,但還無法理解規則的意義,只知道要跟著做。
● 五至六歲孩童:有群體概念,能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合作,而且非常注重公平概念。
當孩子與他人社交互動出現狀況,原因可能是孩子的理解及表達不足,不懂他人的意思及遊戲規則(語言或姿勢)而難以融入團體、無法遵從指示受到師長的責備、或是不知如何表達意見;也可能有行為問題,如在社交的過程中,不知如何與人互動,或曾有不好的經驗,因此退縮或轉化為攻擊行為來防衛自己,對人難以產生信任,間接影響了日後與人互動或上學的意願。

 良好的社交技巧並非與生俱來,而需不斷練習、模仿、修正及回饋,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方式。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,家長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應該提供孩子正確的素材(繪本、電視、父母本身)讓他們模仿、演練,同時給予立即適度的讚美,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互動模式,產生正向動機、持續執行。
以下則是一些有助促進社交技巧的簡單原則:
● 自我認同:在社交互動前,孩子要學習肯定自我,有足夠的自信心,面對不同的人才不會緊張、焦慮。
● 鼓勵與他人互動:多創造孩子與他人互動的機會,如在公園、親子館,示範或引導孩子與他人玩耍,慢慢拉長時間。
● 學習分享:讓孩子知道玩具、東西是可以共享的,與人一起遊戲更開心。
● 環境規則遵從:平時家長即可讓孩子一同參與擬訂家中規則,並讓孩子明白訂定規則的原因。在公眾場所也可以教導孩子認識告示牌,事前的提醒及預告也對孩子自我控制有幫助。
● 情緒控制:孩子有時很難控制情緒變化,當事件發生時,家長可先同理,並讓孩子察覺自我情緒,如「今天本來要出去玩,但卻下雨了,我知道你很難過,所以哭了。」然後再向他解說:不論自己的情緒如
何,都不能對別人說不好的話或動手,我們可以試試其他方法讓自己冷靜。
● 討論不好的經驗:當孩子被責罵或被同學告狀時,家長必須先冷靜,避免情緒過激,影響孩子表達的意願,再試著請孩子說明原因,同理其處境,並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法給孩子參考。

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,上述的社交技巧練習原則,未必能一體適用,因此當家長遇到相關問題,除了可以嘗試運用以上技巧外,也不妨請教專業人員,進一步諮詢評估,讓孩子們都能安心、適切地因應不同的社交環境,健全發展。

 
︾開啟網站導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