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 宗旨-主愛人 尊重生命
::: 字體字級:  較小字體   預設字體   較大字體
捷徑位置:首頁 >> 訊息專區 >> 衛教資訊
:::
衛教資訊
 
衛教資訊內容
標  題

檳榔有敗害 麥哺卡實在/ 郭家瑋 醫師

張貼日期
2021-03-18
張貼單位
耳鼻喉科
內  容

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,口腔癌高居男性國人癌症死亡率第4名,每年約有三千多人因此死亡,七千多人新診斷罹病,並且有逐年增
加的趨勢。

 值得注意的是,雖然口腔癌好發年齡集中在40至70歲之間,但過去被視為中年以後才容易罹患的口腔癌,近年來年齡有下降趨勢,臨床上不乏二、三十歲的案例,顯然口腔癌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。

 為何口腔癌在台灣逐年增加並年輕化?主因可能在於國人嚼食檳榔的現象十分普遍,尤其是勞力密集者紅唇族的比例甚高。研究早已證實,嚼檳榔是罹患口腔癌的主因,嚼檳榔者發生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之多。

 檳榔成癮者之所以無法離開檳榔,關鍵在嚼食檳榔時,可暫時提高反應,使人動作敏銳、心跳加速,有提神、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。所以,高山居民一到冬天,往往習慣吃檳榔來抗寒和舒緩疲勞,體力勞動者也常藉此提神。

 然而,「檳榔子」早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類致癌物。檳榔中的粗纖維、檳榔鹼、檳榔素、多酚化合物等成分,經過咀嚼後會在口腔產生亞硝基胺等致癌物,更不用說紅灰、白灰、荖葉、荖花、荖藤等添加物,皆會造成細胞損傷,使口腔黏膜出現白斑、紅斑、黏膜下纖維化等癌前病變,倘若不予以治療,最終將導致癌症發生。

 因此,防治口腔癌最重要的就是戒檳,並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。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師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,觀察有無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,不會疼痛,也沒有副作用。其目的除早期偵測口腔癌外,更重要的是找出癌前病變,及時治療,從而阻斷癌症的發生。

 國民健康署目前利用菸品健康福利捐,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(含已戒檳榔)或吸菸民眾,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,而原住民則可提前至18歲起受檢,以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,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和死亡。若民眾發覺自己有超過兩星期不明原因未癒合的口腔潰瘍,便應立即前往醫療院所檢查。

 戒檳要即時,但戒檳最大的阻力往往不是自己,而是無法拒絕他人勸食,此時可藉由自我解嘲、轉移話題、或是邀朋友改吃口香糖等替代物來拒絕檳榔。

 另外,也可以試著改走不會經過檳榔攤的路線、遠離嚼檳情境、到戶外散步運動,不但能減少嚼檳榔的欲望,還可使身體更健康、緩解壓力,並增強免疫力。

 
︾開啟網站導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