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 宗旨-主愛人 尊重生命
::: 字體字級:  較小字體   預設字體   較大字體
捷徑位置:首頁 >> 訊息專區 >> 衛教資訊
:::
衛教資訊
 
衛教資訊內容
標  題

周邊動脈疾病 易致跛行/ 李欣儒醫師

張貼日期
2023-02-10
張貼單位
心臟內科
內  容

 年約60歲的張先生是退休教授,年輕時曾有抽菸歷史,但戒菸已近十年。因為有高血壓的問題,他定期在心臟內科就診用藥,平日血壓多半控制在130毫米汞柱左右,不過近一年來,他走路時總覺得腳會酸痛,每幾百公尺就要休息一下,緩解不適後,才能繼續行走。

 最近回診時,張先生將此困擾與醫師討論,醫師懷疑他下肢血管有問題,於是安排上下肢血壓比值檢查,結果發現,他的右下肢血壓和上肢血壓比值明顯低於正常值;後續進行了電腦斷層攝影,顯示右腳淺股動脈完全堵塞,讓張先生十分不解,自己都按時服藥回診,平常也算健康,血管怎麼會堵塞呢?

 其實,這是典型的「週邊動脈疾病」,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間歇性跛行、肢體末端顏色發紺、冰冷、酸麻、疼痛、傷口久不癒合等。其危險因子和冠狀動脈疾病、腦血管疾病一樣,包括年齡(40歲以上)、性別(男性)、抽
菸、高血糖、高血脂等,有上述狀況者發生週邊動脈疾病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。

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,同時又有危險因子,最好就醫詳細檢查。一般診斷的初步工具為測量上下肢血壓比值(Ankle-brachial index,ABI),更詳細一點還有節段血壓測量等工具;如果初步檢查上下肢血壓比值ABI小於0.9,便建議安排進一步影像檢查,如血管超音波、下肢血管電腦斷層攝影,或是直接以導管進行動脈攝影,來判斷其嚴重程度、以及後續治療。
 週邊動脈疾病的治療可分為:內科治療的改善危險因子、運動訓練、藥物治療、導管介入治療和外科治療。改善危險因子包含控制血壓、血脂、血糖,如果危險因子越多,則血壓、血脂就要控制得更嚴格,若未控制好危險因子,其他治療做再多都是徒勞無功。

 藥物治療則可用阿斯匹靈、保栓通、普達錠等抗血小板藥物,除了預防心血管事件外,還有增加無痛行走距離、休息時肢端血流、避免再阻塞等作用。

 導管介入治療又稱「經皮穿刺動脈血管成型術」,利用很小的管路通過血管,再根據病灶狀況以氣球、支架等工具,打通堵塞的血管,對於症狀緩解也有作用。不過,對於堵塞範圍長、鈣化或末端小血管的問題,導管介入治療有其限制,長期看來仍有一定程度的再阻塞機率,可能要反覆介入治療。

 對於無法以導管介入治療、血管堵塞程度較嚴重和廣泛的病患,則可以選擇外科手術繞道治療,其缺點是要全身麻醉,且有一定的手術危險和傷口感染的風險。由於每個病患的血管狀況都不太一樣,要如何治療應與醫師詳細討論,了解各項治療的利弊後,再作選擇。

 
︾開啟網站導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