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 宗旨-主愛人 尊重生命
::: 字體字級:  較小字體   預設字體   較大字體
捷徑位置:首頁 >> 訊息專區 >> 衛教資訊
:::
衛教資訊
 
衛教資訊內容
標  題

糖尿病 全台210萬人受害/ 古麒正醫師

張貼日期
2023-02-10
張貼單位
新陳代謝/內分泌科
內  容

 據統計,台灣目前已經有210萬名糖尿病患者,且正逐年增長中;而超過65歲以上的長者,將近一半的人患有糖尿病,它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愈來愈大。

 根據美國糖尿病醫學會及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,除了妊娠型糖尿病之外,具有下列四種情況之一,就可診斷為糖尿病:1、空腹血糖大於等於126mg/dl;2、口服75克葡萄糖水後2小時,血糖超過200mg/dl;3、任意時間檢驗血糖超過200mg/dl,且合併有高血糖的症狀;4、糖化血色素(HbA1c)大於等於6.5%。

 世界衛生組織根據以上的診斷標準,進一步再分類為第一型糖尿病、第二型糖尿病、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糖尿病(如飲酒、胰臟全切除等)。其中,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占所有糖尿病診斷人數的最大宗近95%,而其主要致病原因,簡單分為兩大類:胰島素的阻抗及胰島素的缺乏。

 胰島素為人體胰臟中胰島細胞製造出來的一種賀爾蒙,主要作用於肝臟、肌肉及脂肪細胞,幫助身體利用血中的葡萄糖,以維持血中的葡萄糖濃度平衡。當人體因肥胖、活動量減少、過量飲食等原因,造成身體的脂肪囤積
時,脂肪細胞會產生一些不好的賀爾蒙作用,使肝臟、肌肉、脂肪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,導致血中葡萄糖的利用能力下降,血糖濃度上升,這就是所謂的胰島素阻抗。

 當身體長期處於胰島素阻抗的情況下,為維持血中的葡萄糖濃度平衡,胰島細胞會代償性的製造更多胰島素,來維持血中葡萄糖濃度恆定。長期下來,胰島細胞過度工作,可能提早衰老死亡,使胰島細胞數量減少,以致胰臟分泌的胰島素缺乏,血中葡糖糖濃度隨時間而逐步升高,最終引發第二型糖尿病。

 初期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,多半沒有明顯症狀,這類病人的早期診斷往往來自常規體檢,或是其他原因就醫時,檢測血糖意外發現。隨著病程時間增加,當血中的糖分平均濃度超過180mg/dl時,血液會呈現較濃稠的狀態,造成全身細胞內的水分逆向流入血液中,患者因此會產生口渴、多尿、體重減輕的情形。

 此時,若未及時進行生活習慣、飲食、運動、藥物的介入治療,控制血糖,患者身體可能脫水,甚至造成腎臟功能受損、大腦意識障礙等糖尿病高血醣危症。而未積極控制血糖,長期下來,恐造成全身性的血管硬化,進而引發中風、心肌梗塞、冠狀動脈阻塞,以及下肢周邊血管阻塞、肢體壞死壞疽、必須截肢等糖尿病大血管併發症,或是出現糖尿病小血管併發症,例如慢性腎衰竭面臨洗腎、眼睛視網膜病變造成失明、以及全身神經病變等。
 
 第二型糖尿病多半因遺傳、飲食、缺乏運動、生活作息、肥胖所導致。相較於第一型糖尿病,第二型糖尿病有更高的家族遺傳性。若父母一人有第二型糖尿病,子女有四成機會也會罹病;若雙親皆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,子女
則有七成機率得到第二型糖尿病。

 由於台灣飲食日趨西化,偏好速食的肥胖者、食用含高澱粉精緻白米、麵或飲用含糖飲料者,都是糖尿病的高風險群。而吃飯時間不固定、有熬夜習慣等生活作息不正常者,胰島素分泌能力容易下降,且會產生一些增加胰島素阻抗的壓力賀爾蒙,也會使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上升。相較於歐美白人,亞洲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通常身型較瘦。但整體而言,肥胖、高血壓、高血脂的病人,相較於健康人來說,仍有較高的機率罹患糖尿病。

 綜上所述,若家人有罹患糖尿病,或有肥胖、飲食偏差、作息不正常、過少運動等生活型態,或是過往體檢已知有高血壓、高血脂等高風險因子,建議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健檢,檢測空腹血糖、糖化血色素等指標,以監測有無糖尿病。

 糖尿病若能早期診斷,藉由飲食、運動、生活作息的調整、減重及藥物治療,可以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,甚至能夠完全擺脫糖尿病。而罹病時間較長的糖尿病患者,透過上述治療方式,雖無法根除糖尿病,但也能良好控制血
糖,減少未來發生嚴重併發症的危險。

 
︾開啟網站導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