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 宗旨-主愛人 尊重生命
::: 字體字級:  較小字體   預設字體   較大字體
捷徑位置:首頁 >> 訊息專區 >> 衛教資訊
:::
衛教資訊
 
衛教資訊內容
標  題

夜夜睡不好 失眠如何解/ 姚舒之醫師

張貼日期
2023-02-10
張貼單位
神經內科
內  容

 躺了好久都睡不著,好不容易入睡,半夜卻一直醒來、或是不停做夢,而且清晨四、五點就醒來,每天起床都好累,這種失眠的困擾,許多人都經歷過。

 正常睡眠可分為「動眼期」與「非動眼期」。在非動眼期,腦波變慢,大腦皮質獲得休息,此時海馬迴將白天所接收的短期記憶送至大腦皮質。而在動眼期,大腦則會醒來工作,把短期記憶資訊整理成為長期記憶。因此,睡眠品質好、時間夠,對大腦認知的形成有很大幫助。

失眠困擾 愈老愈多
 然而,怎樣才算睡得好?原則上,應該上床不到三十分鐘便入睡,總睡眠時數不小於六小時,半夜醒來不超過三次,且每次醒來後都可再次入眠。睡眠效率好的人,真正睡著的時間應達80~85%以上。不符上述條件,就可能有失眠問題。

 失眠問題一般分為四種:入睡困難、時睡時醒且多夢、過早醒來、睡眠品質差或體力難以恢復。若有這些情形,並伴隨疲倦、白天嗜睡、專注力下降、記憶力變差、曾因此出意外、情緒障礙、或因睡眠障礙出現身體症狀,
須儘快就醫。

 至於失眠的成因,有些是先天的,有些是重大事件所引發的。根據統計,45-54歲女性、尤其更年期後女性,以及60歲以上男性,出現睡眠問題的比例明顯上升。某些疾病,如睡眠呼吸中止症、帕金森氏症等神經科疾病、甲狀腺素過低等內分泌疾病,還有藥物使用、日夜周期等因素,都可能導致失眠。

 在台灣,失眠的盛行率約10-25%,且年紀愈大,失眠比率愈高;其中16-18%的失眠者需使用藥物,尤其女性使用鎮定安眠藥者將近20%,且安眠藥的用量也會隨年齡而增加,健保統計更顯示,老年人使用安眠藥的比例高達70%。

睡眠衛生 養好習慣
 一般的失眠,通常能在一次充足睡眠後迅速獲得改善。若有長期的失眠問題,則須注意改善睡眠環境和習慣。例如,建立良好的睡覺週期,維持固定的早晨起床時間,即使睡不夠,也不要賴床或補眠,避免日夜顛倒。晨起後照光半小時,少睡午覺,若睡午覺不可超過三十分鐘,下午或傍晚時做規律的有氧運動。

 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也很重要,睡覺時盡量不開燈,就寢前不要吃過飽,但可以吃些點心或牛奶,減少咖啡因的攝取,戒菸、戒酒。只有想睡覺時才上床,避免在就寢前閱讀有趣的書籍、看電視、或從事性行為以外的刺激性活動,房間內也不要放時鐘、一直盯著看。

 此外,夜晚睡覺時,盡量維持安靜或聆聽輕鬆舒眠的音樂,搭配讓自己能放鬆的活動,例如使用精油、熱敷、按摩等。如果真的睡不著,就起來活動二、三十分鐘,再試著就寢。睡醒隔日有精神就可以了,時間長短不是問題,不必要為了睡眠時間太短而去補眠。

睡眠檢查 找出病因
 如果做了上述努力,失眠問題仍未改善,可以進行睡眠多項生理檢查,有助於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、睡眠週期性肢體抖動症、猝睡症等睡眠疾病,並分析入眠時間、睡眠時間、睡眠效率、驚醒指標等,進一步對症下藥。

 以睡眠呼吸中止症為例,患者多半是因為白天太想睡覺而來就醫,也有三分之一的人會因為失眠而就診。隨便使用安眠藥、或是飲酒助眠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這類病人時常伴隨肥胖、打呼、舌頭肥大、下巴後縮、咽喉狹窄等症狀。

 睡眠週期性肢體抖動症,則是睡覺時肢體有反覆抽筋和抖動,大約每20到40秒規律地出現,診斷時必須先排除缺鐵、貧血、糖尿病、尿毒症、藥物、脊髓受傷或腫瘤等因素。

 猝睡症通常會出現過度嗜睡、猝倒、睡眠麻痺、入睡幻覺等問題,失眠症狀的表現則是容易睡睡醒醒。上述常見的睡眠疾病,都能透過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來協助診斷,或是藉由相關量表,如失眠嚴重度量表、睡眠品質量表、嗜睡量表等,進行客觀的檢測,有類似困擾者不妨前往醫院的睡眠中心,找出問題所在。

用藥助眠 務須謹慎
 如果原發性失眠無法藉由認知行為治療、改善睡眠衛生而解決問題,可考慮使用安眠藥,但應從低劑量、短期使用、半衰期短的藥物開始。值得注意的是,鎮定型安眠藥可能提高失智症的風險。根據健保資料庫研究,使用一種鎮靜安眠藥,會使共病失智症的機率增加1.5倍,使用兩種鎮靜安眠藥會增加3倍風險,使用三種藥物則將增加5倍風險。

 除了鎮靜安眠藥外,失眠也可能與其他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不足有關,可考慮使用褪黑激素、多巴胺、乙烯膽鹼等藥物,進而改善失眠和晝夜節律的問題。

 失眠不僅影響生活品質,情緒、專注度、記憶力等層面也可能受影響,甚至導致許多內科、精神科的疾病。若有睡眠障礙,需從生理、心理、社會等多方面進行治療,如果情況嚴重,務必求助專業醫療人員,避免造成長期
傷害。

 
︾開啟網站導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