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 宗旨-主愛人 尊重生命
內科系血液腫瘤科
內科系形象圖片
字體字級:  較小字體   預設字體   較大字體
::: 專家開講
::: 捷徑位置:首頁 >> 訊息專區 >> 專家開講
專家開講
 
專家開講內容
標  題

大腸癌 國人癌症居榜首 / 王智慧醫師

張貼日期
2018-07-10
張貼單位
血液腫瘤科
內  容

 大腸癌在台灣已是發生率第一的癌症,且連續十年蟬聯榜首,死亡率也居所有癌症第三位,如何加強防範,成為刻不容緩的健康議題。

 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的腺瘤息肉癌化所造成,若能早期發現、切除腺瘤息肉,可以減少大腸癌發生。歐美國家的經驗顯示,每一至二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篩檢,約可降低18%至33%的大腸癌死亡率。因此,國民健康署目前補助50到74歲民眾,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,民眾可多加利用。

 要確診大腸癌,一般需要作大腸鏡檢查。而病人在治療前,最好也都能接受完整的大腸鏡檢查,以便醫師定位腫瘤、提供組織切片診斷、判斷病灶的深度、評估是否有大腸壓迫現象、以及有無其他病灶等。

 當醫師在大腸鏡中看到可疑病灶,通常會立即切片,若診斷確定為大腸癌,則還需要進一步分期。手術前的臨床分期需要仰賴理學檢查(有無腹水、肝腫大及淋巴結病變)、腹部及骨盆腔的電腦斷層掃描、胸部影像檢查等,再區分為第一期至第四期,並藉此判斷疾病的預後、指出未來治療的方向。

 所以,新診斷的大腸癌病人,通常會安排胸、腹部及骨盆腔的電腦斷層掃描,以評估腫瘤侵犯的深度、局部淋巴結轉移數量、有無遠端器官轉移,以及是否有腫瘤導致的阻塞、穿孔及廔管。這些影像可以協助醫師選擇治療策略。除非要評估病人的肝、肺轉移能否開刀,一般不會作正子照影掃描。

 另一個腫瘤指數CEA(癌胚胎抗原),在手術之前通常也會檢測,它有助於術後追蹤,若開完刀CEA仍然無法降到正常值,便表示可能有殘存腫瘤在體內,需要進一步評估。但CEA不能拿來作為篩檢大腸癌的工具,因為對於早期大腸癌而言,其敏感度及專一度都很低。

 早期大腸癌的治療,主要為手術切除,這也是唯一能治癒早期大腸癌的方法,手術要完全拿掉腫瘤,並將相關血管、淋巴一併切除,再將大腸予以縫合;但若有腹膜炎或穿孔、阻塞的狀況,則必須先作暫時性的人工腸造口。

 不過,如果只是息肉和原位癌,一般經由內視鏡切除即可,只要切得夠乾淨,之後便可在門診持續追蹤。但若切片顯示為高風險,也就是分化不良、淋巴血管侵犯、切除邊緣有癌細胞、或已侵犯到肌肉固有層,就可能須以手術切除。

 至於開完刀要不要作化療,一般而言,若是第三期病人,通常都需要輔助性化學治療,以消滅微小的癌細胞轉移,這可降低約三成的復發機會,增加治癒率,一個療程為六個月左右。

 若是第二期病人,則須根據有無高風險的臨床病理特徵,例如,切除的淋巴結少於12顆、T4分期(即腫瘤侵犯到臟層腹膜、甚至周邊組織或器官)、穿孔或阻塞、分化不良、淋巴血管或神經侵犯等情況,以及病人的共病狀態、預期壽命,來決定是否進行輔助性化學治療。

 化學治療的副作用主要有:黏膜炎、嘔吐、腹瀉、發燒、疲倦、掉頭髮、手足症候群及心臟毒性。幸而這些不舒服大多隨著治療結束就會逐漸消退,但某些化學藥物導致的周邊神經病變,則可能一直不會好。

 大腸癌若已到了第四期,多半以化學治療為主。隨著醫學進步,第四期病人的存活期過去可能不到一年,如今則可超過三十個月;不過,能活過五年的病人仍不及兩成,當中僅非常少數堪稱治癒。如果癌細胞轉移只到肝臟和肺臟,在手術與化學治療合用之下,高達五成病人都有機會長期存活。

 值得注意的是,國人大腸癌發生率快速攀升,與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有關,因此建議民眾,養成良好飲食習慣,多吃蔬菜水果,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,並且每天運動、定期接受篩檢,就能為自己的健康把關,遠離大腸癌。

 
︾開啟網站導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