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 宗旨-主愛人 尊重生命
::: 字體字級:  較小字體   預設字體   較大字體
捷徑位置:首頁 >> 訊息專區 >> 衛教資訊
:::
衛教資訊
 
衛教資訊內容
標  題

面對疫情 焦慮如何化解/ 方識欽醫師

張貼日期
2023-02-10
張貼單位
神經內科
內  容

 焦慮,是對不可預期之事感到擔心;恐懼,則是對確定的危險產生的心理反應。舉例而言,人因可能失去工作而產生焦慮,因確定失業了而造成恐懼。從不安、焦慮、恐懼、乃至恐慌,這連續性的心理反應,每個人會出現上述反應的「閥值」都有所不同;而引發焦慮的反應內容也因人而異,有些人會心悸、喘不過氣,有些人胃痛、拉肚子,有些人則是頭痛、失眠。

 自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升溫以來,許多人的生活、工作大受影響,因而心生焦慮,面對未來,充滿了不確定性。到底該如何妥善因應焦慮的心情?以下提供五個方法,由淺入深、將不安情緒連根拔起。

一、改變焦慮的閥值
 有些人對於危機太過敏感,從醫學上來說,就是大腦的杏仁核反應過於敏感,其原因為大腦的血清素濃度太低,這可使用抗憂鬱症的藥物,以提升血清素。另外,整個大腦的「煞車系統」有一種神經傳導物質GABA,若其濃度太低,面對刺激便沒辦法冷靜下來,這可以考慮使用鎮靜劑來安定情緒。

二、打斷焦慮的反芻
 一旦引發焦慮,有些人大腦的認知系統便如同被綁架一般,會強迫重複的負面思考,遲遲無法脫離,以致更加深化擔憂的面向。要打破焦慮反芻,可嘗試以下從簡單到複雜的方法:
(1)直接起身去做其他事情,例如整理家務、外出散步1小時。
(2)用一些簡單的、阿Q的信念開導自己,直接將新的認知綁在上面,不用深究,不必分析和邏輯,有用就好。
(3)不必刻意完全站在正面看事情,反而要採取多元的角度,與別人聊聊天,有助於建立合理多元的看法。
(4)將擔憂的事情變成畫面,進行圖像式的全像思考。方法是「圖像-當時感覺-此時再解讀」,我稱之為「圖像基礎的再解讀法」。

 焦慮的反芻,如果任其發展,可能會在大腦生根,就像癲癇、癌症一樣,最後變成一種焦慮的性格。所以,必須認真的圍堵這種情況,不管用什麼方法,圍堵久了它就會消失。治標久了就能治本。

三、降低標準,人生自然幸福
 焦慮的大腦,可能是因為先天的體質,再加上對於壓力的思考方法不當所致。破解之道,首先須承認自己遺傳了容易焦慮的大腦,比平常人更容易產生焦慮的情況;進而承認別人負擔得起的壓力,自己負擔不起。這種承認不是偷懶的藉口,而是了解自己的特性,然後安排適合自己的方式去面對壓力。

 所以,建議這種人採取「焦慮者的失敗主義」,不去看與目標的距離,而是看自己已經離開出發點的距離。也就是,看到自己焦慮的表現,大方承認自己是個容易焦慮的人,而且已經焦慮了。這樣的承認反而不會引發「因為
擔心自己容易焦慮而生的焦慮」,如此雖會有一段時間不舒服,但過一陣子也就結束了。

四、圖像式思考法,焦慮的自我平衡
 當我們感到無助、挫敗,對未來失去信心時,不妨回想一下,活到這個年紀,大腦記憶中一定有些好的圖像,例如:考上理想學校、看到榜單的圖像,參加某種比賽得到大獎的圖像,或是打電腦遊戲闖關成功的圖像。

 每當懷疑自己能力的時候,可以強迫自己找出大腦中成功的圖像來救援;或在覺得無助的時候,想起自己曾經勇敢幫助別人的圖像。凡此種種,都會提醒我們:我是溫暖的、我是被關心的、我是有能力的,自然有助於沖淡負面的情緒。

 除了用過去成功的圖像,來連接當下悲觀的圖像;也可以用未來想要達成目標的圖像,來帶領自己。但這未來的圖像一定要想得很具體,而且要相信自己已經在完成的路途上。這種想像,不需要合理的理由,只要付出沒有保留的信心。

五、用更高的我來看「我」,用大我取代「我」
 我們不妨如此理解:「我」只是個載體,就像一台電腦或手機,而我是附著在這台電腦上的資訊,是此時此刻的存在。如果將內在的「我」獨立出來,載體的那個「我」其實可以被討論、被批評,我也可以看到這個「我」的貪心、虛弱、卑鄙,並去了解、同情,但我不必為他背鍋,我只是其中的靈魂。

 此外,我不只是個體的「我」,我也是群體中的我。我是某人的配偶、別人的父母、某公司的員工,我更是台灣的公民、是個地球人。所以,我不只是為「我」單獨的活著。如果因為過度關注「我」的自身利益,而感到焦慮恐懼,此時便應將我的情緒提升到群體的大我中,或許就能找到為他們勇敢的力量。

 
︾開啟網站導覽